上海阿青餐饮公司 石海杰
EFG天使伙伴基金资助
一场“断粮危机”催生的创业基因
“18岁那年,我兜里只剩200块,信用卡被停,家里只剩几桶泡面。”回忆起那段时光,石海杰仍记忆犹新。这位如今在上海运营4家餐饮店的95后创业者,人生的转折点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。
石海杰的父母早年在上海做生意,小有积蓄后回到老家投资,却因市场波动血本无归。彼时,正在上海念书的石海杰突然接到父亲电话:“房子卖了,生活费以后自己解决。”电话挂断后,他翻遍口袋只剩200元现金,信用卡也被冻结。“当时真的慌了,连泡面都不敢多吃,生怕断粮。”
绝境中,石海杰想起自己养的布偶猫。这只价值不菲的母猫正值孕期,他通过百度贴吧、闲鱼等平台发布售猫信息。“当时根本不懂行情,只知道布偶猫值钱。”他将出生的4只幼崽以高价售出,最贵的一只卖了2.5万元,最终收获5万元“第一桶金”。这次经历让他初次尝到“供需匹配”的甜头:“原来只要找到别人需要的东西,就能赚钱。”
此后两年,石海杰通过宠物交易积累了十几万资金。这段经历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,更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“圈子”。他回忆道:“当时认识的朋友大多都是经商家庭,从小耳濡目染,让我意识到财富自由不能靠死工资。”这段经历为他埋下了创业的种子。
首次创业失败:50%股权的“致命陷阱”
2016年,石海杰在成都出差时发现“付小姐在成都”串串香生意火爆。“当时没有抖音、大众点评,全靠口碑传播,门店天天排队。”他敏锐捕捉到商机,连续三个月蹲守总部,软磨硬泡拿下首个加盟商资格,准备回家创业。
回到老家淮安,石海杰与发小各出资50%,在闹市区开起门店。初期生意红火,但很快,两位合伙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。“两人都是大股东,都想管事,结果菜品质量、服务流程全乱套。”石海杰坦言,股权平分导致决策低效,最终门店被迫关闭。
这次创业失败让石海杰学到了很多,但他却从中总结出两条宝贵经验:“股权结构决定话语权,必须明确权责;餐饮行业,细节决定生死。”更重要的是,他在经营中结识的一位朋友,对方后来成为他转型的关键助力。
北漂偷师:从“打工店长”到上海总代
2018年,石海杰带着所有积蓄北漂。一次偶然机会,他发现中关村一家10平方米的“阿芮烤鸡爪”店日均排队2小时,月营业额破百万。“当时就想,这生意太暴利了!”
为学习运营模式,石海杰主动找到老板毛遂自荐:“只要能学东西,工资随便你开。”从收银、烤串到门店管理,他用三个月吃透了整个流程。老板被他的诚意打动,想让石海杰留在北京一起做新项目,但石海杰另有打算。
主动接手上海总代理后,石海杰毅然决然回到了上海。
2019年,石海杰的“阿芮烤鸡爪”首店落户环球港。初期,运营经验跟不上让他吃了不少苦头,忙碌的日子里,他白天守店,晚上研究商圈数据,最终通过调整运营和营销策略,将月营业额稳定住,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:“连锁品牌的成功不仅靠产品,更依赖精细化运营。”
生死转型:靠“烤冷面”逆风翻盘
2022年底,疫情反复冲击下,石海杰的三家门店业绩暴跌。“龙之梦店月营业额腰斩了一半,员工工资都发不出。”就连合伙人也被迫外出兼职,公司濒临解散。
绝境中,石海杰决定破局。他发现商场内小吃品类单一,而街边烤冷面需求旺盛但卫生状况堪忧。“消费降级趋势下,消费者需要性价比高且干净的选择。”他果断引入“东北烤冷面”,改造门店形象,主打“商场店+高端外卖”概念。
转型并非一帆风顺。初期由于客单价上涨,销量下滑30%。石海杰通过优化酱料配方、升级包装设计,并在外卖平台强调“商场后厨可视化”,逐步扭转局面。“大悦城店三个月后营业额翻了三倍”
这次转型让石海杰意识到:“品类选择要踩准市场趋势,差异化定位是生存关键。”他顺势推出自有品牌“冷面鱿戏”,在静安大融城开设首店,日均营业额也翻了几番。
创业者的底层逻辑:敢想、敢做、会选赛道
敢想:18岁认定“上班无法实现财务自由”;28岁果断砍掉亏损品牌,迅速转型。
敢做:从微商到餐饮,他始终奉行“先行动再调整”,因为“空想永远没结果。”
会选赛道:锁定“吃喝住行”刚需,从串串到烤鸡爪,再到烤冷面,每次转型都紧扣消费趋势。
如今,石海杰计划推出“单人份鸡公煲”快餐品牌,瞄准“20元吃饱”的市场需求。“大餐越来越难,快餐才是未来。”他坚信,只要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,持续迭代品类,就能在竞争中突围。
创业没有标准答案,但永远需要破局的勇气 。
“只有活下去,才能等到风口。”石海杰用行动诠释了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”的真谛——在正确的赛道上持续深耕,失败的经验终将沉淀为破局的资本。
*图片源自受访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