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2024-03-11
昔日明星创业公司接连破产,其中最高估值曾达3400亿!
在2023尾声,多家独角兽企业宣告倒下!
 
2023年12月,昔日明星创业公司,美国共享电动滑板车独角兽公司Bird在佛罗里达州正式申请破产保护。这家独角兽公司估值高达180亿,现如今市值蒸发99%,几乎归零
 
Bird官网截图
 
2023年11月,“共享办公鼻祖”之称的WeWork也撑不下去了。公司根据《美国破产法》第十一章向新泽西州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。在向法院提交的法庭文件中,WeWork称公司资产约150亿美元,负债总额为186亿美元。此前,WeWork曾是全美最有价值的初创企业,其估值一度高达470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差不多3400多亿。
 
曾经在全球超过150个城市有850多家门店,工位数超过100万个庞大企业为何走到了如今这般呢?
 
 
一、诞生与崛起

2008年,两位创业者在纽约市的一场鸡尾酒会上相识,当时他们正在各自的项目中挣扎。米格尔·麦凯维(Miguel McKelvey)是一名建筑师,而亚当·诺伊曼(Adam Neumann)则是一名没有固定职业的企业家,但他有一种愿景:改变世界的工作方式。

他们注意到,许多企业,尤其是初创企业和自由职业者,往往需要一个灵活、设备齐全的办公空间,而无需长期租赁和大量投资。于是在2010年,两人联合在纽约市SoHo社区开设了第一家WeWork,允许从自由职业者到大型企业的任何人租用办公空间和办公桌。
 
 
随着公司的成立,WeWork迅速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关注。WeWork的模式很简单,但也很新颖:租赁大楼的整层或多层,然后将其分割成共享的办公空间,再转租给小企业或个人。其独特的商业模式,结合了共享经济和高端市场的特点,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。WeWork为创业者们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,让他们能够专注于事业的发展和创新。
 
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2014年12月,WeWork完成了第一笔大额融资——3.55亿美元的D轮融资,公司估值达到50亿美元。

二、腾飞与隐患

至此,WeWork开始通过融资等方式飞速扩张,公司估值飞速上涨至470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3400亿。然而,随着WeWork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张,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浮现。公司的内部管理出现了混乱,高层之间频繁的内斗导致了决策效率的下降。
 
同时,创始人亚当·诺伊曼(Adam Neumann)的奢侈消费也被媒体曝光:诺伊曼被指控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,为自己谋取私利,例如出售自己持有的WeWork商标、从WeWork租赁自己拥有的物业、以及在融资前出售自己的股份等。诺伊曼还被曝光有着奢侈和放纵的生活方式,这与他所宣扬的理念和价值观相悖。
 
 
随着负面信息的公开,投资者开始对WeWork的前景持怀疑态度。IPO的价格被大幅下调,最终被迫撤销。并将其预计估值从470亿美元降至100亿美元。

2019年9月,在WeWork董事会上,诺伊曼辞去了首席执行官一职。
 
此外,WeWork的现金流出现断层,无法按时支付租金和其他费用。商业模式中的巨大风险被揭露: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长期租赁物业并转租给客户,这种模式的盈利空间有限,且对资金的需求量大。为了维持高速的扩张速度和满足股东的期望,WeWork不断借入大量的债务,使得公司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。
 
三、亏损与溃败

2020年5月,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(CNBC)报道,向 WeWork 投资超过 100 亿美元的软银 CEO 孙正义表示,他对投资该公司感到"愚蠢",而当时WeWork估值已跌至29亿美元。
 
 
孙正义与WeWork创始人亚当·诺伊曼
 
当市场环境变化,竞争加剧,WeWork的资金压力日益加剧,加上新冠疫情影响,疫情后美国商业地产迅速贬值,已成为美国金融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巨雷。让本已连年亏损的WeWork更是难以支撑。高额的租赁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其难以实现盈利,而投资者对其估值的过高预期也开始破灭。公司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,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。

为了挽救局势,WeWork不得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,包括出售资产、裁员以及与投资者的紧急融资谈判等措施。

尽管WeWork表示,其办公室的入住率达到了72%,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。然而,这些努力都未能改变公司命运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的现实。

2023年11月6日,WeWork申请破产保护,股价跌至每股84美分,市值为4450万美元。

四、写在最后

WeWork的幻灭,是一场资本游戏的幻灭。WeWork的崩溃,揭示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弊端,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过度追捧和盲目投资。
 
我们总是被成功的光环所吸引,但成功的背后,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风险。WeWork的创业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纵观这些独角兽企业败局,无一例外都有着共同点:估值过高,融资过快,无法盈利又没法摆脱持续烧钱的窘境。
 
WeWork的兴衰历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,时刻保持警惕,避免重蹈覆辙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,需要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、建立稳健的商业模式、保持良好的内部治理和审慎的扩张策略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 
来源:
[1]不严肃问题研究室:WeWork破产,共享经济的鼻祖也扛不下去了!
[2]福布斯中国:从估值470亿美元到申请破产:WeWork的起落回顾。
[3]狄龙盗怪:Wework烧钱10年后濒临破产,创始人事业完了还有10亿“零花钱”